中國製造
用人的頭髮製醬油,以兔的耳朵扮魚肚,聽起來匪夷所思,卻在內地相繼被揭發。不單搞創意工業的先進感到汗顏,就連寫科幻小說的作家也要自嘆不如。內地製造的食品不停傳出假貨,再加上近期外國接連傳出中國出口貨安全和品質的問題,我們這些靠內地派糖的香港人,不擔心才怪。
內地假酒問題一直是個公開秘密。我小時候已經在電視新聞報導知道有奸商以甲醇入酒騙人,謀財又害命。你可能不知道,蘇格蘭早在1494年就已經出現有關威士忌的記載,但一直都只是無牌地下經營,酒質水準全無保障,真酒假酒也無從分辨。直至1823年,威士忌蒸餾廠才正式合法化,現在的蘇格蘭威士忌,監管系統化又嚴格,是世界的翹楚。中國的酒,卻似乎仍然停留在15世紀。
飲品食品是吃下肚的,所以監管的力度必須夠強。你看看歐洲的產酒強國如何認真對待假酒問題,就知道決心代表一切。
老實說,假酒不是中國專利,年前意大利和德國的警察,就合力搗破假酒集團,搜獲價值75萬歐元的假酒。這批假酒不是甲醇,而是意大利的平價葡萄酒,騙子打算運到德國,以平酒包裝成名莊貴價的Barolo,Brunello di Montalcino,Amarone和Chianti出售,2歐元的平貨,立即升價50倍!
搜獲的假酒仿真度極高,他們甚至連酒精含量也是符合酒瓶標籤說明的,即是說,如果海關只用科學方法分析,根本不會知道魚目混珠。意大利警方能夠成功破案,還要多得當地政府的決心。年前意大利軍警有25人擁有職業侍酒師資格,由他們便裝臥底深入調查,一試便知是龍是鳳。
這種「假酒」,在內地反而不會存在,因為國情不同,中國葡萄酒並無類似的地區性監管條例,一瓶標明「中國製造」的葡萄酒,葡萄來源不一定要來自中國任何地區。事實上,現在中國最主要的葡萄酒生產商,包括長城和張裕,都會從其他國家入口平價的葡萄酒,摻雜國產葡萄酒,或者把100%來路貨入樽上市,完全合法。
隨著葡萄酒在國內愈來愈普及,相關法例不得不與世界接軌,2008年開始,內地推行新政策,葡萄酒標籤印著的年份,需要含有最少80%該年的葡萄,而指明的葡萄品種,亦不能少於75%。雖然標準較歐盟和美國低得多,但總算是踏出了第一步。
無可否認,中國極有潛質發展成最重要的葡萄酒產酒國,但要成功,便要下苦功,否則這粒又大又甜的糖,你敢不敢吃?
[原文刊於《飲食男女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