邊酒邊唱在南澳
邊酒邊唱在南澳
五十年前,葡萄酒世界由歐洲統治,澳洲率先發難,寫下國際酒壇新秩序,開創了葡萄酒的新世界。為這場革命貢獻最多的,是南澳。這個氣候相對穩定的地區,降雨量少,土壤貧瘠,是歐洲葡萄農的夢想天堂。早期南澳的葡萄園主要開墾在暖氣候的平原,方便採用機器管理及採收,因此釀成的葡萄酒果味濃郁澎湃,構成了獨特的「新世界」風格,葡萄酒世界從此變天。
發展至今,澳洲的葡萄園總面積全球排十二,葡萄酒已經成為國家級產業,但被視為葡萄酒首都的,仍是南澳,更細分出多個產酒區,各具風格,一個「新世界口味」已經再不可以涵蓋。
我喜歡將音樂搭配葡萄酒,因為音樂沒有味道,葡萄酒沒有聲音,結合起來,可以滿足我們所有感官。儘管音樂搭配葡萄酒不是火箭科學,主要還是從享樂出發,但在背後我是有一套理念的,建基於聽覺和味覺經常被忽略了的微妙關係。
音樂無形,但與葡萄酒同樣擁有質感和結構,音樂中的音符,有如葡萄酒的香氣,旋律是味譜,音量是味道強度,高音是酸度,低音是單寧。只要你拿來比較,會發現兩者有多相似!
現在南澳主要可分為Adelaide & Adelaide Plains、Adelaide Hills、Barossa、Clare Valley、Fleurieu Peninsula、Kangaroo Island、Limestone Coast、Riverland及Southern Flinders Ranges九個產酒區,其中地區又可能會再分成多個小區,例如Barossa,便會再細分成Barossa Valley及Eden Valley。前者以出產澎湃型的Shiraz紅酒馳名於世,後者則被視為澳洲最佳Riesling白酒的搖籃。當南澳發展出如此多風格的葡萄酒,搭配音樂才夠好玩。
為了專重本土文化,找點澳洲音樂是常識吧,可惜相比英美等英語國家,澳洲並不算是出色的音樂產地,能夠取得國際知名度的歌手樂隊寥寥無幾。Bee Gees和Olivia Newton-John,也是移居英國後才大紅大紫。近年最為樂迷熟悉的名字,或許就只有Kylie Minogue。當然,Nick Cave、Sia、Gotye都是我非常欣賞的音樂人,不過始終他們的音樂並非主流。反而澳洲擁有一個有趣的重型搖滾音樂圈子,組成於七十年代的AC/DC,一直活躍至今,而且是全球最暢銷樂隊之一,總唱片銷量超過二億張。
說實話,我認為AC/DC的重型搖滾不可能搭配葡萄酒,即管那是最澎湃的南澳Shiraz,但年前還是有生產商推出了AC/DC葡萄酒。四款酒包括了Hells Bells Sauvignon Blanc、Thunderstruck Chardonnay、Highway To Hell Cabernet Sauvignon和Back In Black Shiraz。我急不及待開瓶品嚐,最後還是覺得作為粉絲的收藏品比較合適。
如果要更理想搭配,我建議喝Barossa Valley的Shiraz紅酒,可以借助Count Basie、Duke Ellington、Benny Goodman、Lionel Hampton、Woody Herman等爵士巨人的Big Band年代作品,這類音樂以Swing為基礎,節奏明快,有層次卻不複雜。如果想找新一點的錄音,不妨考慮Brian Setzer Orchestra。至於Eden Valley的Riesling,清洌乾爽,我立即想到的是本土的Sia和Missy Higgins,另外,Lisa Ekdahl、Lenka、Priscilla Ahn等女唱作人的清新小品亦如魚得水。
位於Limestone Coast的Coonowarra,是另一個南澳紅酒重鎮,主力葡萄品種是Cabernet Sauvignon,Wynns John Riddoch登上了Langton’s名酒排行榜最高級的 “Exceptional”。對口味的音樂選擇是Rock ballad,試想像Eric Clapton的《Tears In Heaven》或Eagles的《Desperado》,當然,首選是INXS的《Never Tear Us Apart》。
澳洲始終是新世界產酒國,沒有法例限制產區種植的葡萄品種,例如位於Fleurieu Peninsula的McLaren Vale,便是南澳最有趣最多元化的產區。我去過的每一家酒莊,幾乎都有自己的喜好。有的主攻西班牙的Tempranillo,有的鑽研葡萄牙的Verdelho,有的著迷於美國的Zinfandel,但更多會強調他們的意大利血緣,努力釀造Sangiovese、Pinot Grigio,以至Nebbiolo。在這個葡萄酒的聯合國,你需要的是一部iPod。
[原文刊於《悅食》]